刘胜生于公元前175年,卒于公元前113年,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,母亲是贾夫人。刘胜11岁的时候,被封为中山王。汉景帝去世后,刘胜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彻登基为皇帝。



刘胜好色爱好饮酒,常常和同胞兄弟因为处理政事而大吵大闹。公元前113年,刘胜去世,被追封有中山靖王。刘胜去世后被葬于中山靖王墓,后来经发掘出土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西汉陪葬品。

刘胜墓

刘胜墓又称中山靖王墓和满城汉墓,位于河北省满城县。1968年的时候,刘胜墓被发现,不久之后考古研究院便对刘胜墓进行了发掘。中山靖王墓修筑的十分宏观,呈现出一个崖墓的形式。从外观来看,墓崖呈现南北并列样式,墓门之间相隔大约为一百二十米。

中山靖王墓是一个合葬墓,埋葬的是刘胜的妻子窦绾。刘胜墓长为51.7米,宽为37.5米,窦绾的墓长为49.7米,宽为65米。刘胜墓和窦绾墓的修建方式和呈现结构大致一样,都有六个部分,有中室、后室等。后室还分为三个部分,体现建造结构复杂多样的特点。值得一提的就是,刘胜墓的顶部为拱形,墓的内部还设有排水系统,这样一来保证了墓室不被腐蚀和破坏。刘胜墓陪葬物品几乎涵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,从这些陪葬品中可以看出西汉年间的生产方式和国家发展水平。

更重要的是,在刘胜墓中第一次发现了两件“金缕玉衣”,这两件衣服保存的完好无损。两件玉衣由多种不规则的玉片拼接而成,刘胜玉衣共长1.88米,一共由2498个玉片制成;窦绾玉衣共长1.72米,共由2160个玉片拼接制成。

刘胜金缕玉衣

截止今日,全国共发现了二十来件金缕玉衣,但是刘胜墓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我国最早发现的,并且是年代最为久远的手工制品。

刘胜墓是一个合葬墓,一个是刘胜的墓穴,一个是刘胜妻子窦绾的墓穴。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由2498块不同形状的玉片串联而成,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星光熠熠,用了1000多克金丝串联玉片,这件金缕玉衣共长1.88米。窦绾墓出土的金缕玉衣长为1.72米,用了700多克的金丝将2160片大小不一的玉片串联而成。这两件金缕玉衣出土后,全世界人民感叹不已。

西汉时期,制作一件金缕玉衣需要上百位工匠共同努力拼接,一般需要两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玉衣的制作。”玉衣“从外观来看,和人体别无他样。脸共有两部分组成,一是脸盖,一是脸罩。脸盖上会有人体的基本特征,用长方形的玉片制成眼睛、鼻子、嘴巴等面部器官。刘胜的金缕玉衣共有六个部分,分别是头部、上身、袖子、手套、裤筒和鞋子。为了显示出人体的基本特征,将身体的腹部和臀部鼓起来,肩膀和胸部显得比较宽阔。刘胜墓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,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,更加放映出了古代人们精湛高超的手工技术。

儿子最多的皇帝是谁?中山靖王刘胜有多少个儿子?

离我们最近的康熙皇帝儿子多,是有据可查的。老爷子活了快七十岁,统共生了35个儿子,活到成年的有24个。这还说的是秃小子,再加上20个闺女,就有了55个儿女。要说起来,康熙的老伴儿也多,老爷子一生册封过三位皇后、一位皇贵妃、二位贵妃、十位妃子,还有嫔、贵人、常在、答应四十四位,要叫起真儿来55位儿女还真不算多。

再往前倒,历史上最风流浪漫的唐玄宗李隆基,据说有30个儿子、29个女儿。说起李隆基了,要论儿子他不是历代皇帝中最多的,但要论起杀儿子,也算是有一号。哪个儿子不顺着他,拽过来就杀。据说,杨玉环成为寿王妃的两年之后,唐玄宗为了唐朝以后的宋朝,也有位皇帝儿女也够可观的,那便是宋徽宗。他老人家有儿女65位,其中31个是皇子。

要论起儿子最多的,前面这些位都不算什么。陈朝第四位宣帝陈宣递陈顼那可是相当的多,光儿子就有42位。

还有位汉朝的皇帝,也就是三国里的刘皇叔的祖先,中山靖王刘胜据说120个儿子。如果是真的,那可是登峰发造极、首屈一指、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、冠绝古今了。您想啊,如果光儿子就百多位,他媳妇料定也少不了。

说起中山靖王刘胜可能对他没什么印象,但要说起有位穿“金缕玉衣”裹尸的主人必不陌生,此人便是刘胜。《汉书》上说他是“为人乐酒好内”,就是又好酒又好色。除了喝酒,想必就是没事生儿子玩了。他死后穿的“金缕玉衣”的玉片就有2498片,而串起玉片的金丝就有1100克,合二斤多金子。

就这么个能生儿子的皇帝,他爷爷汉文帝刘恒就显的功力不足了,一生只只有四个儿子,分别是汉景帝刘启、梁孝王刘武、代孝王刘参和梁怀王刘揖。

没有了下一篇

秋风辞

【原文】

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

兰有秀兮菊有芳,怀佳人兮不能忘。

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

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

少壮几时兮奈老何!



【译文及注释】

译文

秋风刮起,白云飞。草木枯黄雁南归。

秀美的是兰花呀,芳香的是菊花。思念美人难忘怀。

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,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。

吹起箫来打起鼓,欢乐过头哀伤多,年轻的日子早过去,渐渐衰老没奈何。

注释

①辞:韵文的一种。

②黄落:变黄而枯落。

③秀:此草本植物开花叫“秀”。这里比佳人颜色。芳:香气,比佳人香气。兰、菊:这里比拟佳人。“兰有秀”与“菊有芳”,互文见义,意为兰和菊均有秀、有芳。

④佳人:这里指想求得的贤才。

⑤泛:浮。楼船:上面建造楼的大船。泛楼船,即“乘楼船”的意思。汾河:起源于山西宁武,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。

⑥中流:中央。扬素波:激起白色波浪。

⑦鸣:发声,响。发:引发,即“唱”。棹(zhào):船桨。这里代指船。棹歌: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。

⑧极:尽。

⑨奈老阿:对老怎么办呢?



【作品鉴赏】

《秋风辞》起、飞、落、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,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

全诗比兴并用、情景交融,是中国文学史上“悲秋”的名作。

这首诗的主题思想,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,一谓写“乐极哀来,惊心老至”,一谓“此辞有感秋摇落。系念求仙意, ‘怀佳人’句,一篇之骨”(张玉谷《古诗赏析》卷三)。张玉谷又补充说:“以佳人为仙人,似近、乎凿。然帝之幸河东,祠后土,皆为求仙起见,必作是解,于时事始合,而章义亦前后一线穿去” (同上)。诗中求仙之意不明说,只以“怀佳人兮不能忘”一句暗点,意趣含蓄,妙在其中。

全诗共有九句,可分作四层:“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”为第一层,点出季节时令特点。这两句状物描景,有色彩形象,有流动感,念来自然平易,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,起、飞、落、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,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。此后曹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”和唐诗“秋风吹白云,万里渡河汾”等诸如此类的佳句,无不受到《秋风辞》的启示,而兀出一定的继承、借鉴关系。

明人谢榛以为,《秋风辞》之起句,出于高祖刘邦的“大风起兮云飞扬”(《四溟诗话》)。仅从字面看,固然不错;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,却颇为异趣:“大风起兮云飞扬”,苍莽辽阔,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;“秋风起兮白云飞”,则清新明丽,荡漾着中流泛舟、俯仰赏观的欢情,联系后句,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《九歌·湘夫人》的“嫋嫋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而武帝,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,联想到了《湘夫人》“沅有茝兮澧有兰,思公子兮未敢言”,不禁脱口吟出了下联两句。

《秋风辞》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,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

三、四句“兰有秀兮菊有芳,怀佳人兮不能忘”为第二层,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,兰草的秀丽,菊花的清香,各有千秋,耐人品味。春兰秋菊自有盛时,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。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,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,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,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,如屈原《离骚》有“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。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的句子。“怀佳人兮不能忘”里的“佳人”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,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,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。

也有观点认为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,怀念的心中“佳人”是指那位“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”的北方“佳人”李夫人。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,武帝思念不已,竟至于信少翁之说,夜致其形貌于宫,在隔帷伫望之中,唱出了“是邪?非邪?立而望之,翩何姗姗其来迟” 的迷茫之歌。而今七、八年过去,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,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,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。这两句化用《九歌》人神相殊之境,写武帝对“佳人” 的生死相望之思,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“缠绵流丽”的韵致。

《秋风辞》过分的欢乐之后,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,青春难再,老之将至

五、六、七句“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箫鼓鸣兮发棹歌”为第三层,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,诗情复又一振,极写武帝泛舟中流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。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,坐着楼船渡过汾河,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,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,箫鼓齐鸣,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,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,不绝于耳。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,依次泛、济、横、扬、鸣、发的排列开来,将“忻然中流”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,呼之欲出。

八、九句“欢乐极兮哀情多,少壮几时兮奈老何!”为第四层,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,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。过分的欢乐之后,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,青春难再,老之将至,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。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,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。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,既有平南越、斥匈奴、兴太学、崇儒术的文治武功,又有敬神仙、请方士,因横征暴敛至使“流民愈多,盗贼分行”的过错(见《汉书》卷四十六《石庆传》),所以这首《秋风辞》既有不少自然流畅,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,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。



《秋风辞》语言清丽、明快,句句押韵,节奏快,乐感强,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

总结看来,首二句写秋景如画,三、四句以兰、菊起兴,融悲秋与怀人为一。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,乐极生哀,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。

此诗语言清丽、明快,句句押韵,节奏快,乐感强,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,首两句受到宋玉《九辩》的影响、、宋玉《九辩》有“悲哉,秋之为气也,萧瑟兮,草木摇落而变衰;……雁靡靡而南游兮,鸥鸡啁哳而悲鸣”等等,均为《秋风辞》所取影。前四句两句一换韵,后四句又另押一个韵,共三个韵。在句式上,每句中带一“兮”字,也与楚辞相近,所以被辩体批评家称为楚调乐府。

全诗构思巧妙,意境优美,音韵流畅,很适合于传唱。

【名家点评】

《韵语阳秋》:“高祖《大风》之歌,虽止于二十三字,而志气慷慨,规模宏远,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。”

《庚溪诗话》:“武帝《秋风辞》,言固雄伟,而终有感慨之语,故其末年,几至于变。”[8]

胡应麟《诗薮·内编》卷三:“秋风百代情至之宗。”《诗薮·外编》卷一:“帝王诗歌之美者,非当时臣下所及”。

张玉谷《古诗赏析》卷三:“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。怀佳人句,一篇之骨……”

沈德潜《古诗源》卷二:“《离骚》遗响。文中子谓乐极哀来,其悔心之萌乎?”

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:“ 缠绵流丽 , 虽词人不能过也 ” 。

作者介绍

刘彻


汉武帝刘彻(公元前156年7月14日-公元前87年3月29日),西汉第七位皇帝,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诗人。

刘彻十六岁时登基,为巩固皇权,汉武帝设置中朝,在地方设置刺史,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。采纳主父偃的建议,颁行推恩令,解决王国势力,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。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,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结束先秦以来“师异道,人异论,百家殊方”的局面。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、国威远扬,东并朝鲜、南吞百越、西征大宛、北破匈奴,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,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,另有开辟丝路、建立年号、颁布太初历、兴太学等举措亦影响深远。

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,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,又造成了巫蛊之祸,为其整体正面形象留下负面评价。征和四年(公元前89年),刘彻下罪己诏。后元二年(公元前87年),刘彻崩于五柞宫,享年70岁,谥号孝武皇帝,庙号世宗,葬于茂陵。